目前分類:ღ.養育日誌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狂踼蛇板

 

總算有一點點小進步, 但訣竅還是抓不住.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牙仙”對於接觸東方文化的我們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對於歐美的家長來說,就像是我們對孩子說著土地公會保佑我們、或是日本家長對小孩說狐仙的故事那樣平凡。

以下是摘錄自電影「牙仙大帝」的解釋:牙仙是美國人民比較熟悉的一個小神仙,據說這個神仙和聖誕老人一樣具有趁別人做夢的時候去做好事的習慣,只不過收到牙仙眷顧的只有那些換了牙齒並把脫落的牙齒放在枕頭下的小朋友們。順便補充一下:牙仙把掉落的牙齒拿走同時會放美金到小孩的枕頭下。

即然今天晚上就要化身為兒子的牙仙Tooth Fairy, 來講講“牙仙”的起源好了? 知道在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傳說:在早期的歐洲有埋葬孩子掉下的乳牙的傳統;而在盎格魯薩克遜 (Anglo-Saxon)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中,當孩子掉下第六顆牙齒的時候,牙仙會把錢放在他們的枕頭底下,然後把他們的牙齒拿走,作為對孩子健康成長的一種獎賞。在西方文化中,這個傳統被冠以不同的名字。 在西班牙語國家中,這種角色被稱為Ratoncito Pérez,或者叫做“牙老鼠”;在義大利,牙仙也以老鼠的形象出現,叫topino;在法國被稱為 La Petite Souris ,也是小老鼠的意思;在蘇格蘭的一些地方,牙仙又叫白色的牙老鼠。在一些亞洲國家,如印度、韓國和越南,家長們會把孩子下排掉下的牙齒扔到屋頂上,把他們上排掉下的牙齒放在地板下;日本人會把孩子上排掉下的牙齒垂直地扔在地板上,把下排掉下的牙齒垂直地扔上天空,以祈求孩子們的牙齒能夠長得又直又棒。牙仙的傳說在非洲文化中很少見。

    現在回想起小時候拔牙的經歷,記得老媽好像是要我們把上排牙齒丟床底, 下排牙齒丟屋頂, 還是顛倒, 年代太久遠實在不記得了.兒子的牙沒搖動也沒不舒服, 害我這個作媽的也忽略了…今天要趕緊帶去拔牙, 老實說我自己對牙醫也是怕的半死, 今天要拔二顆的兒子不知道會不會哭的呼天搶地.

 

IMG_1785[1]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染腸病毒幼童指甲脫落
日期:2010/08/26
醫師發現,最近有幾起幼兒感染腸病毒後,手腳指甲整片脫落,很多家長擔心不已,醫師解釋,這是病童感染手足口症,水泡長在手腳指,癒後水泡乾裂脫皮造成,這種現象在六歲以下的幼童身上明顯,只要加強手部清潔,避免發炎,大約一個月左右可恢復

腸病毒才剛好,不過小病患的手腳指甲卻出現脫落現象,讓爸爸媽媽擔心的不得了,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林達雄最近就接到好幾例個案,其中有一位四歲女童手腳指甲幾乎全脫落,進一步追蹤發現,這些病童都曾感染腸病毒克沙奇B型。

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醫師林達雄說:「發現在手指腳趾趾端附近有比較多的水泡的情形出現,好了之後這些水泡通常他們局部那些地方皮膚會開始比較乾,開始有剝離的情形,少數有些小朋友除了這部分以外,指甲部分有脫離情況。」

林達雄解釋,目前發現造成手指與腳指指甲脫落的腸病毒,以沙克奇B型病毒居多,2008年西班牙與芬蘭手足口症大流行期間,也曾引發指甲脫落情形,根據調查,六成手足口症病患會出現指甲脫落,尤其在六歲以下幼童身上明顯,機率高達95%,而國內直到今年才看到這類個案,不過家長也不用太擔心,只要加強手部護裡,保持乾淨降低感染機會,通常指甲會在七到十天內完全脫落,一個月左右就能完全恢復。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y 3 最後一天的新生訓練了
昨天問兒子還需要媽咪陪著走進教室嗎? JJ搖頭說不用,
心想明天還是早點出門陪他再認一次路妥當,
早上到了校門口, 這小子竟跟我說bye-bye, 拍胸埔掛保證, 說他自己進教室沒問題,
老實說,我只帶他認一次路而已,
因為第一天我自己都找不到教室, 上上下下來來回回好幾次,
只有昨天好好的跟兒子講怎麼走, 怎麼以遊樂場為中心, 看到太陽家族上2樓.
但不能不給兒子面子, 就在校門口放手讓他自己走進去,
因不放心, 自己停好車, 走到教室時,
已經看到兒子很得意炫耀自己走上來的事,
這時才了解到兒子真的又長大了…..

相信下周一開學, 我真的可以不用跟進教室了.
也希望下周一上課小哥哥小姐姐可以好好愛護這些小學弟…..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今天再不能再請年假了, 只好提早讓婆婆去接兒子下課
兒子很開心的跟婆婆走路回家
雖然事後聽婆婆講JJ路上一直喊太遠, 公車不來
但回到家問兒子, 因為光仁太遠換回原來的幼稚園好不好
他直搖頭 說不要.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請年假一天特地陪兒子去認識學校.
8:00送兒子到學校
看到兒子很乖的把水壺,餐盒拿出來放好,書包收好,
心想上個私幼教的不錯, 基本功都有作好
跟老師小小認識一下, 8:30 我就離開了
兒子很開心的跟我說 BYE-BYE.

情況良好~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法好簡單,你只要依照你名字的字母次序,按以下字母,
重覆就只計一次,你的性格立即顯現﹗
==================================================
舉個例,假設你的名字是”Jenny”:
1.你妒忌心重,佔有慾亦然。(J)
2.你是一個勇敢面對挑戰的人。(E)
3.你是個熱愛工作的大忙人,卻永遠渴望有個能放鬆的假期。(N)
4.麻煩友一名,跳跳紮紮經常得罪人。(Y)
==================================================
A)當正思考的時候,你會變得非常沉默。
B)遇上新相識的朋友你永遠都額外謹慎。
C)你有一顆野性的心,別害羞將它表露出來。
D)你很難相信別人,信任兩個字對你來說,有點重。
E)你是一個勇敢面對挑戰的人。
F)你身邊的人都滿喜歡你,一定不乏追求者。
G)你觀人於微,經常看破別人的心,知道他們的想法。
H)你判斷力不足,對事情敵分析能力似乎有需要改善。
I)你的脾氣頗大,EQ指數比較低,有時會控制不住情緒。
J)妒忌心重,佔有慾亦然。
K)勇於嘗試新事物新環境新挑戰。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老師通知班級囉..

老實說要從 YOYO 換到光仁 我心中是十分的忐忑不安

擔心JJ不能適應新的學校生活, 也怕他會不能一下子溶入一班30名的大團體

真的是擔心的要命.

希望JJ能因為上課的內容活潑生動, 跟良好的環境空間而適應的很好,

不然只好換回 YOYO了.

教室在二樓 會不會危險阿...@@

(我知道是我想太多了)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多數人以右手為慣用手的社會中,左撇子常常成為受注目的一群,但研究指出,無論用左手或右手,發展並無優劣之分,只要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讓他順勢發展即可!

撰文/張靜文 諮詢/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長 江長奇

當觀察到bobo是左撇子時,爸媽不免閃過「需要讓他改用右手嗎?」的念頭,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長江長奇認為,每個人都有慣用的優勢手,強迫孩子改變,雖然會讓他變得跟一般人慣用右手,但在實質上,並無其他好處。

3歲即可觀察出慣用手
江長奇指出,確認孩子的慣用手需要透過比較精細的動作,所以觀察bobo是否為左撇子,可從他習慣用哪一隻手握筆看出,因為握筆需要的精細動作多,必須透過慣用手才有足夠的力氣負荷。他說,在3歲之前,若bobo做什麼事都習慣用左手,就有可能是左撇子,但要一直到7歲左右,才會明顯表現在握筆、拿筷子等動作上。江長奇認為,左撇子大多是先天的,統計數字顯示,父母2人都使用左手,子女使用左手的機率較高(26%);若父母1人用左手、1人用右手,子女為左撇子的機率為19%;當父母2人都用右手時,子女只有9%的機率是左撇子。但是也有社會文化因素使然,他說,西方社會的左撇子就比國內高,並非是遺傳所致,而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對左撇子的包容性較高的緣故。

強迫改右手‧不利發展江長奇表示,根據他幾年臨床的觀察,現今社會對左撇子的成見不如以往深(編按:100多年前,人們認為左撇子是不正常的生理現象,甚至有人視之為疾病),當父母為孩子的左撇子傾向苦惱,考慮是否矯正為右手,在門診詢問時,經由醫療人員的解說,多半會願意讓孩子保留原來的慣用手。他說,當孩子3歲前,因為年紀尚小,大腦的單邊優勢尚未建立,左撇子傾向不明顯,改變慣用手的影響還不那麼大,但若到了6、7歲,已經很習慣用左手,才強迫孩子更改,在生理及心理上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生理影響 口吃、動作不靈活

左撇子bobo使用右腦的語言區說話,若強迫改為使用右手,變成說話時需使用兩邊大腦都用,對尚在學習的他來說,反而易混淆,進而造成口吃。在精細動作上亦是如此,強迫改右手後,容易使得慣用的左手失去原有的靈活度,後來強迫使用的右手也難以靈活運用,使得他在精細動作的操作上變得較吃力。

心理影響 抗壓性不佳受生理影響,使bobo在表達及動作上長期處於挫折與無助感中,造成他遇到事情容易緊張、情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抗壓性不佳,反而喪失了原先要他改變的美意。

慣用手與大腦發展有關許多人聽過「左撇子較聰明」的說法,他說,大腦左半部支配著右半身的活動,具有處理語言、抽象思維、邏輯推理、數位運算及分析等功能;右半部支配著左半身活動,是處理空間概念、幾何圖形、記憶音樂旋律和進行模仿的中樞。因此,右撇子的邏輯語言能力能、左撇子的圖像、音樂能力強,在以右撇子為主的文化裡,左撇子的特質會補右撇子的不足,使左撇子的與眾不同被放大。但是,在全面性的智力測驗上,慣用手為左手或右手的孩子,智力並無顯著差異。江長奇強調,慣用左手或右手,與bobo的大腦特質有關,而和聰明才智、發展快慢無關。他說,用左手、用右手,或是兩隻手都用的孩子,在認知發展上並無差異,左右開攻的孩子的確在生活上會比較方便,爸媽不妨自然而然的讓孩子有機會雙手並用作事,例如從右側遞東西給左撇子bobo,但許多精確動作(如握筆、拿筷子等),則不需強迫他要左右開攻,不但幫助不大,太過強勢的導正還可能會有不良影響呢!

左撇子奇才
藝術領域: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 音樂領域:貝多芬。 電影領域:卓別林。 科學與發明領域:富蘭克林、牛頓和愛因斯坦。 現代名人: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


~原文刊載於2008年3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兒子常常靜靜的玩車子的, 不講話, 心理有點擔心,
就去馬階作諮詢, 其中我問到左右手的問題,
醫生就對我兒子作了一項試驗, 很有趣, 各位家長不妨回家試試看,
拿起一份宣傳單捲成像望遠鏡一樣的圓筒型, 拿給小孩, 讓他從
望遠鏡中看東西, 看完之後觀察小孩是用左眼還是右眼看東西
醫生說 慣用左手的的, 拿起望遠鏡定是用左眼看, 因為重心在左,
如是慣用右手的人, 拿起望遠鏡定是用右眼, 很有趣吧~
醫生確定我兒子是左手, 要我不需要刻意去糾正, 但建議左右手開弓
老實說我一點也不想去糾正, 反而還有點得意洋洋,
因為慣用左手的人,通常都比較聰明.. 呵呵

本來還有點擔心, 昨天看到兒子玩滑板車,我的顧慮都沒了,
昨天兒子一踩上滑板車, 他是右腳踩在板子上, 左腳踩地上滑行...
而我自己(我是慣用右手)郤是左腳踩在板子上,靠右腳踩地滑行,
跟兒子反相反, 即然兒子不加思索也是用左手, 我何必刻意去改.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王美恩  出處:親子天下

每個人都有「被同理」的需求,但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對自己的孩子不太具有同理心。被同理是一種什麼感覺?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正義感呢?

美國作家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在《事發的19分鐘》書中,描寫一位先天害羞、善良、安靜、動作反應緩慢的小男孩,從小長期處於被欺凌、排擠、嘲笑的校園生活,最後變成一位帶著槍枝進入校園掃射同學的孩子。這對受害者而言是個悲劇,而主角男孩的成長過程也是個悲劇。

這雖是個小說故事,但在許多學理研究也發現,很多犯罪者有相同的成長經歷。他們可能在求學階段就常出現霸凌同儕的行為,或者自己是長期被人欺凌的孩子,最後都出現反社會人格的問題。其實,這些悲劇是可以預防的。

猶記得在國外念書時,某天我走在社區巷弄間,一位三、四歲的小女孩指著我說了一句:「Chinese Pig.」(中國豬)。其實我不怪她,因為從她的童稚表情可以確定,她並不了解那句話有污衊之意,只不過是模仿周遭大人或是偏頗的媒體節目上的慣語。這件事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孩子的世界不過是反映社會現象的縮影。

或許,我們應該先回溯成人自己是如何看待弱勢者與少數文化:我們是不是在言語上,無意間對學業成就較低者有貶低之意?我們是不是不經意也對多元文化、少數現象露出不尊重的表情?我們是否主動注意弱勢族群的特殊需求?

任何社會都會有「弱肉強食」的現象,強勢不只是指肢體上的能力,態度上的強勢(像是歧視、嘲笑、排擠)對弱勢者更具有殺傷力。這些傷害往往是內在且長久的,影響他們自尊的健全發展。在兒福聯盟的「傾聽童心」電話專線中,許多孩子打來是傾訴他們在學校受排擠、嘲笑的難過心情,這深深影響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被同理的經驗很重要
我們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又是如何看待這些霸凌現象?他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和正義感?是默默無聲,還是成為「助燄火勢」者?甚至孩子已成為強勢者或是弱勢者,而我們並不知道呢?

《同理心的力量》(麥田出版)書裡描述,同理心讓我們可以變得「更誠實、謙遜、接納、包容、感恩、希望、與寬恕」。「我們將不再容易處處挑剔對方、抱怨、責怪、嘲笑、譏諷……取而代之的是讚賞、鼓勵、諒解、相扶持。」這些寬厚且正向支持的人格特質,相信毎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具備。

這本書的作者之一亞瑟.喬拉米卡利( Arthur Ciaramicoli)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講師、也是心理師,他在書中說明,同理心會讓人產生想要改變自己與他人生活的力量。我的詮釋是,這樣的力量,是孩子內心正義感促發所產生的行動力。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被排擠,父母能做的7件事
作者:林玉珮  出處:親子天下

有些孩子在遊戲時沒有人想跟他玩,分組討論沒有人想跟他同組,生日派對邀請名單沒有他;他們就好像一幅拼圖多出來的一片,車子多餘的第五個輪子。如果你是他們的父母,該怎麼辦?

相信並同理孩子
「沒有人要跟我玩」、「沒有人喜歡我」,當孩子難過地抱怨自己被人排擠、被孤立時,父母要相信並同理孩子,因為他們真的很痛苦。

根據一項心理研究實驗,研究者對自願受試者進行一項腦中影像測試,並設計一些任務,讓受試者在社會中遭到斷然拒絕。結果發現,當受試者被揶揄或排擠時,他們腦中影像顯現的幾乎就和身體遭受到創痛的影像一樣。

釐清問題、適度協助或介入
孩子被排擠孤立,父母不可等閒視之,但也不宜心急的擋在孩子前面,把問題全攬在自己身上。「父母的角色先要協助孩子釐清問題,」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究竟是因孩子的個人特質,或者社交技巧不佳?還是被欺負被霸凌?傾聽孩子怎麼說,了解問題後,父母才能適度提供協助或介入。
幫助孩子調整來融入團體
如果是因孩子個人性格、特徵,或社交技巧不足,而顯得與想要融入的團體格格不入,「父母協助孩子看看有沒有調整的空間,幫助孩子提升社會基本技能」,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楊俐容建議。

仔細觀察其他小孩的穿著和舉止,他們對什麼有興趣?幫助孩子做一些調整,和他們比較一樣,對獲得同儕認同「同一掛」會有些幫助。

學會辨識別人的情感與意圖
有些孩子的確對社交線索的知覺不敏銳或的確有困難,對他人的神情表達或肢體的表現無法精準判讀,變成被同學排擠的「白目」。父母就要協助孩子如何辨識別人的情感與意圖,例如可以和孩子從別人的表情、肢體、聲音來玩「猜猜他如何」的情緒解釋遊戲或角色扮演遊戲。
提供交新朋友的機會
父母也可以提供孩子在不同團體交朋友以及獲得被接納的機會;有時候換了新團體,效果就好很多。從研究實驗也發現,從小被孤立的小猴子,長大後的確會有社會性問題,但如果讓牠和小一點的猴子相處,或者協助牠建立一個比較溫和的小團體,就能提升社交能力。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李宜蓁


「老師,你看他沒整理抽屜!」「哈哈,你是『豬』頭皮!」你家孩子是否也是熱心過度的小抓耙仔,或整天跟大人唱反調、捉弄同學亂取綽號、自大愛吹牛、做錯不反省的小討厭鬼呢?孩子搞不清楚人我界限,老做些不討喜的事,該怎麼幫他們?

海綿寶寶上班怕遲到,高價向蟹老闆租借辦公室當宿舍,他開心的把家裡的浴缸、窗簾整套搬來,更自作主張把蟹堡王的菜單、餐巾紙繡上了可愛的小花,小蝸四處亂爬、黏在客人腳上不走,氣得蟹老闆抓狂大喊:「我再也受不了啦!」

海綿寶寶雖天真又熱情,卻缺了一項最重要的社交技巧:他總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惹毛了身邊所有朋友(除了比他更遲鈍的派大星)。這些和海綿寶寶有相同困擾的孩子讓同學討厭、老師頭大、家長擔心,人際關係陷入大危機。

孩子升上小學中年級,友誼階段從單向溝通進階到複雜的雙向溝通,也是學習同理心與解釋人際互動線索的交友關鍵期。

幼稚園的孩子們交朋友很簡單,記得別弄壞或搶走別人的玩具就好;小一起,他們必須學會融入團體,若有人肯借東西、請吃零食就叫好麻吉,朋友定義在享樂的基礎上。到了三、四年級,進入「給與取」的階段,平常會互相請吃東西、或有相同興趣(如玩遊戲網卡)便是好朋友,除了自己之外,開始會想到別人,逐漸脫離自我中心。這階段的玩伴換得很快,不像高年級多是有獨佔性的小團體。

友緣基金會臨床部SST主任林淑棻歸納,這階段孩子常在肢體行為、物品所有權和心理三個部分產生人我界限不分的狀況。如有些孩子天生動作大,經常打到同學,卻硬說是別人不小心;有些孩子明知橡皮擦是別人的,沒有想偷的意思,但總是等不及先問過別人,就好奇的拿來把玩;有些孩子搞不清楚同學在生氣,還猛對他講笑話。

面對這樣的孩子,經常讓大人覺得秀才遇到兵。《親子天下》特別歸納整理出最常見的五種「海綿寶寶」,並請專家建議引導的親師對策如下:
一、愛告狀的小雞婆
‧口頭禪:我只是想幫忙。

‧心理狀態:有些愛告狀的孩子是在向大人「討愛」,同時也在傳達一個訊號,「你看我很棒,我不像他會...」,想贏得權威者的注意。有些孩子則凡事重規矩、太有正義感,發現一點無關痛癢的小錯,就急著挺身而出,不知道該克制責備人的衝動。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在看老師的 "管教阿 管教", 我深深的體會到職業婦女(我也是)最大的教養問題發生在"沒時間",這幾天當兒子出現需要被糾正的行為時, 我發現自已只會好好耐著性子跟兒子重覆講五遍, 五遍之後沒效, 我就會不再堅持, 而明天碰到相同的問題, 我會再講五次.


我的想法跟理由是...

第一. 我不希望在自己回到家到兒子上床的這短短二個小時內(10:00上床) 跟兒子弄的劍拔弩張.

第二. 我不希望把自己弄的太嘮叨. 我相信兒子有聽進去, 但也要給孩子時間去思考,去自省.

第三. 時間寶貴, 轉移注意力之後可以講故事, 可以玩母子遊戲

p.s 我是大手拉小手 跟兒子一起十點睡. 只要兒子要我抱 要我陪他一起睡, 我會放下手邊的事陪他. 因為珍惜.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管教阿管教.jpg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但我們得把握機會說,
別等父母想說時,孩子已經無心聽了。


主張「愛的教育」的汪培珽,也會管教孩子嗎?
哈!愛的教育,從來不等於「不管教孩子」。

現代,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好孩子。
再好的孩子,只要放到不對的環境裡,一樣會變壞。

甚至交給不同管教方式的爸爸、媽媽或祖父母,都可能帶出不同品行的孩子來。
因為現代環境的誘惑太多太大,沒有堅強自制力的大人,很難教出通情達禮的孩子。

放眼所及,那些人見人愛的好孩子,統統是父母用心教養的結果。
「如果你覺得你沒在管教,一樣養出好孩子。」那是你的錯覺。
其實你早已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管理好和教導好你的孩子了。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園方坊《卡娃噶寶響徹"雲"霄》

 

這是今年第二次的年度大戲, 上次是在市政府親子劇團, 這次是希望強化兒子對 助人的概念.

再加上上次他在市政府看話劇時好感動 (原諒我真的想不起片名), 看完直嚷嚷還要再看一遍. 

所以這次只好再花一次扣扣帶兒子去看這人滿為患的大戲.  希望人潮不會把我我們母子沖走 ^^.

我們緊緊抱著吾兒, 期待他長大懂事, 善解人意~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子快下個月就滿3Y了,心想好久沒帶他去塗氟, 上網找了幾家有人在推的兒
童牙科.總算預約到在忠孝東路4段的"孩子王"趙醫師. 本來抱著已經睡著的兒
子進去, 一看到櫃台是一艘海盜船及一整間的湯瑪士火車,就醒過來吵著要玩...

等了一個小時總算輪到他看了..

醫師還算有耐心的說明預防蛀牙的方式, 也會一步步帶領我兒子認識
器具讓他不害怕, 接著開始數牙齒,一顆顆檢查, 到目前都躺著很OK,
接著就是惡夢的開始...醫生拿出會吹氣的管子吹牙齒,他開始動來動,
最後用到磨牙的器具時, 他整個失控大哭,大鬧, 又踼又踹的直大喊要
下來. 這時醫生用手臂夾住他的脖子+二個護士一人壓腳一人抓手,
要他安靜下來, 其中醫生不時要我假裝要離開,希望我兒子會因為媽媽
要離開不哭鬧, 但可能是我兒子太害怕了哭鬧的更利害,就這樣我兒子
被壓了10幾分, 哭到聲音哽咽聲啞掉,醫生只好放棄...

出來的時候衣服頭髮都是濕的, 護士還拿吹風機吹. 天阿. 看來很多小孩出

來都是這樣. 
從頭到尾我都在場, 我是覺得這也是管教的一種方法之一, 但是在回
家的路上, 我越想越心疼自己的兒子, 回想兒子以為我要離開那種
無助的眼視, 越覺得自己好狠心..嗚..

還有那個遊樂台. 有孩子穿著襪子上去,結果都溜滑梯上倒頭栽下來,

請各位家長一定要小心.

在我兒子前看診的一個小朋友(跟我兒子年紀相仿), 他就完全沒有這

lov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